金秋时节,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迎来了水族一年一度的端节。在这场长达49天、被誉为世界最长年节的活动中,2025年贵州“村马”全国赛马邀请赛激情上演,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8匹赛马和62名骑手参赛。数万名观众和游客齐聚三都西部赛马城,共同见证这一盛事,为选手们呐喊助威。
比赛现场气氛热烈,人潮涌动。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潘女士感慨道:“骑手们拼尽全力,尤其是临近终点时,跑道两侧的看台上满是欢呼,热血沸腾的感觉真是无法形容。”
广东游客丁女士也分享了她的看法。“速度赛的第一圈领先差距不明显,但到第二圈,领先骑手已经拉开距离,展示了高超的骑术,实在令人佩服!”她说道。
广西游客李先生惊叹赛事的国际化水平。“还有澳大利亚赛马和蒙古马参赛,没想到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马匹与骑手之间配合得如此默契。”
经过连续五天的激烈较量,这场赛事共举办了18场比赛,场场扣人心弦。最终,公开组和民族组各项比赛的冠军尘埃落定,并评出了各组前六名。
在公开组比赛中,来自云南的骑手余涛表现出色,摘得大马组1700米和3300米速度赛两项桂冠。他表示:“对手们实力强劲,彼此竞争激烈,这场比赛格外过瘾!”
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马主白嘎拉也有所斩获,他的4匹赛马分获两个亚军和两个季军。他表示:“我们习惯在草原上赛马,但来到贵州山区的赛马场后,发现赛事的跑道和规则十分专业。希望未来能带动更多内蒙古的赛马爱好者参与进来。”
作为赛事的运营方,西部赛马城负责人覃云峰介绍,赛事运行两年来,参赛者水平显著提升,观众和游客的省外占比也超过了一半,这进一步提高了贵州“村马”在国内赛马领域的知名度。
贵州“村马”赛事不仅延续了水族端节的传统赛马文化,也点燃了当地马产业发展的潜力。27岁的水族小伙石绍张,从小跟随爷爷学习骑马,7岁起便参与赛马。他曾经离乡打工,但因难舍赛马热情,最终返乡开办自己的马场。目前,他拥有16匹马,其中包括进口马、国产纯血马和半血马,主要依靠马匹交易和赛事奖金维持经营。“‘村马’赛的频繁举行给了我追逐梦想的机会,也增强了我在赛马事业上的信心。”石绍张说道。
三都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赛马文化重新拾起马鞭。通过马匹以奖代补、马养殖场建设等政策,当地马产业逐步向职业化和市场化转型。目前,县内马匹存栏量已达4217匹,还在职校设置了骑师班,为马产业注入新的活力。
除了赛马,水族传统技艺马尾绣也在文化与创意中焕发新生。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以马尾毛为原料,用缠绕彩丝进行刺绣。韦应丽,水族马尾绣省级非遗传承人,介绍道:“我们开发了很多结合‘村马’元素的文创产品,比如香囊和小马玩偶。这些马具设计与马尾绣的结合很受游客欢迎。”赛事期间,她的公司销售的文创产品供不应求。如今,马尾绣与马文化的进一步结合,共开发出百余款产品,帮助3.7万名妇女实现增收,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。
以贵州“村马”为核心,三都逐步构建起涵盖体育竞技、文化传承、乡村旅游的一体化产业链。节庆中,人们不仅能够享受马术比赛,还能体验民族表演、美食、观光等活动,与当地住宿和餐饮产业形成联动。据统计,今年国庆中秋假期,三都全县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0万人次,总收入达4.68亿元,增长率分别为37.4%和55.61%。
三都水族自治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李洁透露,未来三都将围绕构建“赛事+体验+联动”体系,对西部赛马城进行升级,计划增设马术训练场、4K直播系统,以及推出水族特色的马剧实景演出。同时将规划从县城、博物馆、万户水寨到赛马城和咕噜景区的核心旅游圈,积极融入“黄小西”区域旅游线路,力争打造全球知晓的水族文化旅游目的地。




